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的规模估算与疫情影响研究
  • [摘要]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全新模式,与传统的灵活型、自雇型非标准就业方式有所不同。本文基于中国官方统计数据、互联网平台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对中国新就业形态的规模进行测算,并以网约车行业为例分析新冠疫情对新就业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2020年,中国新就业形态就业规模约为5463~6433万人,在总就业中的占比达到7%~8%;疫情期间,西北、东北、西南等经济欠发达省份新就业形态规模呈显著增长趋势,新就业形态对缓解年轻人就业压力发挥出积极作用。统计部门应当将...
  • 作者:马晔风;蔡跃洲;
  • 全文[ PDF 1684744.0 KB ] 2021.9(6)  共有 2350 人次浏览
  • 解雇规制对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 [摘要]解雇规制是提高劳动者就业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但其实际效果常常受到质疑。本文基于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工作史数据,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解雇规制对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显著提高了在职时间接近但不足10年的雇员的离职概率,说明解雇规制对部分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造成了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在人力资本较低、私有部门以及小型单位的雇员中间表现得更加显著,这可能加剧中国现有的就业不平等问题。研究认为,劳动保障...
  • 作者:蒋帆;于大川;
  • 全文[ PDF 1397753.0 KB ] 2021.9(6)  共有 2380 人次浏览
  • 互联网接入与劳动者多重就业——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 [摘要]数字经济在提高劳动者就业灵活性的同时,也通过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者多重就业的可能性。本文利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了互联网接入对劳动者多重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接入及灵活的接入方式对劳动者多重就业的选择概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低技能和农村户籍劳动者的多重就业选择影响更大。不同于“工作着的穷人”观点,互联网接入的作用下,中高收入群体和外出流动劳动力的多重就业倾向也明显提高。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接入能有效地降低劳动就业选择...
  • 作者:陈瑛;梁雅爽;向晶;
  • 全文[ PDF 1191116.0 KB ] 2021.9(6)  共有 2618 人次浏览
  • 隔代抚养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CHARLS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 [摘要]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渐放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迁移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加重了隔代抚养压力,这会对中国农村地区趋于老龄化的劳动配置产生何种影响,影响的作用机制如何?规范分析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文章利用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农户微观数据,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探究隔代抚养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隔代抚养参与和时间对农村中老年人的总劳动参与和非农劳动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参与隔代抚养将使农村中老年人的总劳动参与和非农劳动参与概率分别下降25.6%和20.8%,参与隔代抚养会显著减...
  • 作者:王建英;何冰;沈璐越;陈志钢;
  • 全文[ PDF 1355948.0 KB ] 2021.9(6)  共有 2509 人次浏览
  • 中国城乡居民多维就业脆弱性测度与分析
  • [摘要]本文从就业机会、就业能力和就业服务三个维度构建多维就业脆弱性指数,利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A-F双临界值法对城乡居民多维就业脆弱状况进行测度和结构分解。研究发现,样本城乡居民多维就业脆弱程度较高,当临界值k为0.3时,有27%的样本居民多维就业脆弱,且农村居民就业脆弱情况更为严重。工作收入、教育水平、养老保险和技能培训是影响城乡居民多维就业脆弱性的共同因素,而劳动合同仅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大影响。在全国和城乡子样本中,女性、低技能水平劳动力和老年劳动力的多维就业脆弱程度均更高,但在多维就...
  • 作者:陈爱丽;王小林;
  • 全文[ PDF 1091665.0 KB ] 2021.9(6)  共有 2464 人次浏览
  • 三个分配领域的改革红利
  • [摘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领域既是统一的,也是互补的。首先,三个分配领域都服从于相同的目标,即保持经济增长合理速度、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以及形成覆盖全体居民和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次,三个分配领域也具有不尽相同的性质、职能特点和发挥作用的特殊定位,需要准确定位从而各司其职。最后,在三个分配领域都涉及诸多关键的改革内容,适时推进这些改革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本文着眼于把改善生产要素供给与促进社会流动两类目标相结合,旨在贯穿供给侧的增长潜力和需求侧...
  • 作者:蔡昉;
  • 全文[ PDF 1319328.0 KB ] 2021.9(6)  共有 2441 人次浏览
 1